|  |  
 
| 
 据说现在都市人都有3个梦想:
 
 睡到自然醒;
 
 躺着就能赚;
 
 开个小客栈。
 
 请问,开个小客栈能上天吗?
 
 你别说,别的我不敢说,做民宿这种小客栈,现在可以说火得很。
 
 现在的年轻人,出行找的都不是宾馆,而是“网红店”。
 
 标准化的酒店式体验,已经被越来越多的90后所抛弃。
 
 那是不是随便找一个风景区投几万就能实现这个小梦想呢?
 
 绝对不是。
 
 随便跟风做事,只有亏得一塌糊涂的命。
 
 做得好的人,八成都因为本身就具备优秀的商业思维。
 
 我有个好朋友幕涵,一个27岁的女孩,和她的其他三个合伙人研究了民宿一段时间,从福田口岸到世界之窗,陆续开了四家民宿。
 
 四个人而已,就把这事儿做得有声有色,每一家都达到了盈利状态。而且现在还在谋求一个转型的新业务。
 
 更让我惊呆的事,这些仅仅只是四个深圳白领的副业而已。
 
 做民宿这件事,她们做对了什么,跟你分享以下三点。
 
 01
 
 不要去做竞争者都在做的事
 
 先给你看张民宿的照片:
 
 
 
 请问,你会挑选哪一个入住?
 
 哈哈,被骗了吧,这两家其实是携程上同一家民宿。
 
 只不过,一张是“商家照片”,一张是“用户照片”。
 
 额……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明星的“通稿照”和“路人照”的区别?
 
 然而你又会被骗几次呢?
 
 当入住感受和网上“照骗”差异过大时,你只会做一件事——通过平台,给一个差评。
 
 老实说,一开始慕涵团队做民宿的时候,运营上都是跟风。
 
 竞争者都拿“照骗”上平台,他们也把照片P个100次。
 
 甚至专门做P图的小哥哥都说:哇塞,这不是我家的店,是隔壁家宾馆吧!
 
 结果呢?
 
 可想而知,平台上好不容易累积的信誉急转直下,来了第一次的顾客,再也不来第二次。
 
 他们四个碰头开了个会,痛定思痛:
 
 做生意无非是“产品”-“运营”-“引流”三部曲;
 
 强化引流,弱化产品,简直就是自取灭亡。
 
 那强化产品只有一个突破点:反竞争者其道而行。
 
 用人话说,就是提供竞争者所不能提供的价值。
 
 他们一合计,出了几个奇招:
 
 首先,从床垫、枕头上入手,让客户睡得舒服是第一要义;
 
 其次,从沐浴液、洗发水入手,买小瓶装的欧舒丹三件套,价格也没见得多贵,但是整个档次就高了十倍;
 
 最后,从拍照的角度,装修、家具、饰品一律采用北欧风,简单明快,所见即所得。
 
 经过这三招改造,平台上留言哗啦啦地好转。
 
 尤其那欧舒丹三件套出乎意料地备受好评。
 
 毕竟,其他民宿都是拿750ml的大瓶装沐浴露忽悠客户,而他们的小小三件套,不但是高级品牌货,还注明了“欢迎拿走”。
 
 哎哟,真的太贴心了!
 
 好评一来,平台给的位置和权重就更多了。
 
 于是,他们第一家店的客源迅速打开,生意局面稳了。
 
 02
 
 溢价空间大的事情才值得做
 
 民宿是一种非标品,并没有非常多的行业标准,所以价格的空间非常大。
 
 同样一个面积的房子,左边一套卖500一晚,右边一套卖1000一晚,可能只不过因为窗外的风景稍有差别。
 
 既然客源来了,那当然不能浪费了这个引流费,他们四个动气脑筋想起增加溢价的事儿。
 
 怎样才能让用户多付费呢?
 
 第一,挑能付费的用户。
 
 比如说,airbnb的用户相对而言就高端,毕竟人家都出国游了,家境好歹也不差吧。
 
 携程、agoda这些当然也不错,商务客人可能周末想住个特别的,哪里在乎那一点点差价。
 
 而一些短租平台可能就差很多。那
 
 些客人主要是为了住宿而不是为了格调,更多时候强调实用性,对价格敏感度更高。
 
 通过挑选平台来挑选客户,尽量找到付费能力高的那一批,就是提高溢价最重要的第一步。
 
 第二,让中高端客户多住几天。
 
 老实说,像民宿这样的地方,并不是商务客人的首选。
 
 会多住几天的人是谁呢?
 
 很简单!带孩子的那一批。
 
 尤其寒暑假期间,娃娃们一高兴,有的父母甚至一住就是两个星期。
 
 所以,讨孩子们喜欢成了慕涵团队出奇制胜的重头戏。
 
 先不说那个独家的“儿童小天地”了,光是给亲子房配床,他们就搜罗了十几个电商平台,跑遍了深圳大小超市,终于找到一款能折叠(不占地方)同时睡上去又有安全感的婴儿床。
 
 
 
 为了体验孩子睡床上的感受,四个还没生娃的年轻人,求爷爷告奶奶找了三个亲戚家的孩子试用那个婴儿床,直到都得到好评才放心地使用。
 
 还是那句话:只要你价值到位了,要用户付费,那只不过是自然而然的事。
 
 现在,慕涵团队经营的民宿房间,价格一点不低,但来客还是源源不绝。
 
 因为客单价够高,就算淡季空置率30%,扣掉平台佣金,也能保证旺季通过提价,3个月就能回装修的本。
 
 很明显,他们赚钱的空间,不仅仅来自努力,更来自努力的精准性。
 
 03
 
 别人都在做的时候,
 
 就要考虑转型
 
 都说创业的人,永远都活在忧心忡忡当中。
 
 据说马化腾有一年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中提及,自己每天都在忧虑,下一个出来替代微信的物种是什么东西。
 
 扎克伯格都有Facebook了,还是出了190亿把可怕的竞争者Whatsapp收购在旗下。
 
 有一句话说得好:
 
 当你做的事情一切顺利,并且人人都抢着分一杯羹的时候,你需要考虑转型。
 
 现在慕涵和她的团队,做民宿大部分经验都已经摸索出来了,整个运作流程也有一套完善的SOP了。
 
 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是:我再拿房,再装修,多做几套,做出规模来,做到上市!
 
 老实说,这个思路也是可以的。
 
 但是,民宿现在实在是太多人做了!
 
 准入门槛太低,没有行业壁垒,随便一个人拿出几万块装修费就可以当二房东。
 
 一旦红利消失了,再做下去,再拿房源,都很难有一个很好的回报。
 
 所以,慕涵和团队想到了转型。
 
 她的想法是,老民宿安然运营着,收入突破点是做民宿行业的KOL——把民宿运作培训做成知识付费,把积累的经验做成第二门生意。
 
 我敢打包票,这个商业思维绝对是对的。
 
 比如说抖音吧,现在想冲进去抖音用短视频做成KOL已经很不容易;
 
 但是“教你用抖音赚钱”的知识付费却做得风生水起。
 
 更别说前几年公众号刚刚风起云涌的时候,“教你1个月做个月赚5000的公众号”的讲座比比皆是;
 
 甚至一次收费5000,也是报名者络绎不绝。
 
 大家可以参考某些死得非常惨的创业公司,共享经济概念泛滥,于是都是一窝蜂地做共享概念的创业。
 
 还有这些年让人又爱又恨的微商,别人卖面膜、卖水霜风生水起,就一股脑冲进去卖面膜卖水霜。
 
 当你思考要不要进入某个行业的时候,先去思考这个行业目前的饱和度;
 
 当你抓到了某个风口的红利的时候,就应该去思考转型。
 
 不去做别人都在做的事,当别人蜂拥而至,我考虑全身退出——有商业思维的人,永远这样先人一步。
 
 04
 
 写在最后
 
 不得不说,可能是我本身沉浸在金融圈的缘故,身边会赚钱的人特别多。
 
 有靠港股打新3个月挣120万的;
 
 有靠当二房东博取15%年回报的;
 
 也有今天分享的靠民宿把副业做得风生水起的。
 
 真的,我觉得他们都是会“赚钱”的人。
 
 “赚钱”,和“挣钱”,虽然是一字之差;
 
 但是一个是“贝”字旁,靠钱生钱;
 
 一个是“提手旁”,靠劳动生钱,境界和效率都完全不一样。
 
 挣钱靠双手,赚钱更多靠的是思维。
 
 《穷爸爸富爸爸》里面的一句话写道:
 
 多留意你可以赚钱的途径。
 
 如果你能看见一个机会,就注定,你的一生会不断发现机会。
 
 某种程度上,赚钱的智慧来源于眼光,穷富的逆袭在于思考。
 
 作者:维小维生素
 | 
 
 温馨提示:1、本内容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2、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
 3、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,请联系我们,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!
 
 |